gdp造假(gdp造假手法)
本文目录一览:
GDP数据注水怎么来的:经济为什么会有
人口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缺少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分布不均匀。城市规划不好,产业转移受限。南通市长是苏州人,用苏州的模式去发展南通显然是不行的。
缺少高新技术产业。江苏的产业分配是不均匀的,苏南人均普便偏高,江北就只以苏南淘汰下的产业发展。
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和投资者私底下签一个合同,投资金额、投资年度等数据都由地方政府自己随意填写,投资额往往是实际投资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就是统计口径的gdp大于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各省普遍存在gdp注水的现象。
一般来说,“GDP含金量”越高通常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地金融业相对较发达,因为金融业相比制造业更容易吸引资金。另一方面,要不就是在当地已经形成特色产业。
其二, 看经济增长速度,是判断一国经济转向好坏的晴雨表。保持GDP一定速度增长,可以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但真正需要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那种靠“注水”的增长,反有害无利。
有些国家和地区造成GDP造假的原因是什么?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连项目都没有,虚报投资项目,而且不少地方政府对投资数据的要求是每年都要增加,报上去后无论落实与否,数据都降不下来,为了保持投资增速,还连年追加。
三是故意虚报。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辽宁省有关负责同志在代表团审议时举了省内弄虚作假两个例子:有一个镇,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一个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81家,却上报成1600多家。
统计数据造假频频发生,除了重复统计、数出多门和基础资料不全等客观因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扭曲政绩观。
印度公布出来的GDP的数量确实很惊人,但是实际上,印度存在着许多的经济漏洞。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没有考虑资源的质量下降和资源的枯竭等问题,其结果是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创造的新价值。所以,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越多,其GDP规模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GDP只能大致反映社会财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么分’、人们‘吃得好不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GDP可能造假吗?
想要虚的话就吹泡沫,像房地产,多建建基础建设,建了修,修了拆,拆完再建,GDP马上就上去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安徽GDP可能存在少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统计方法调整:政府统计机构在统计方法上进行了调整,导致与以前的数据对比出现差异。
在很多统计造假的问责清单中,被撤职的是负责统计工作的部门有关人员,对政府负责人则只是诫勉谈话或行政记过,连开除处分都很少见到。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只能为统计造假推波助澜。
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